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

拔仔庄常民文化館


「拔仔庄常民文化館」是由拔仔庄社區居民與蝴蝶谷文史工作室推動而成,並邀請學者專家,就富源火車站前空地及硬體設施,共同規劃,打造一處真正符合在地居民需求之藝文場所。

保家安民保安宮


香火鼎盛的保安宮,是居民的心靈診所、精神支柱;西元一八八九正值張兆連兵眾屯墾於此,築有城廓及護城河,故有信眾謝芳榮提議建造城隍廟。日據時期適逢皇民化運動,村民將主神遷富興村山腳下供奉,逃過毀壞的命運;光復後遷回原址,至今香火不墜;每逢農曆五月十三城隍聖誕,全庄動員,不分閩南客家與原住民,一同歡慶城隍生日,是拔仔庄的年度盛事。

縱谷盛事 鼓王爭霸戰


農曆五月十三日是城隍爺生日,每到這一天,拔仔庄不分男女老幼,無不歡欣鼓舞,全庄動員,為一年一度的聖誕廟會作準備。鼓王爭霸源於過去農村中「鬥鼓陣」的習俗,本著「輸人不輸陣」的精神,在廟會前幾個月就可以聽見此起彼落的鼓聲在拔仔庄傳響,鼓聲也成為拔仔庄居民的共同記憶。民國八十七年起,地方人士以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,舉辦「鼓王爭霸戰」活動,傳統的鼓王競爭結合現代的鼓藝表演,成為每年夏天的縱谷盛事之一,這份延續的精神及優越的傳統,也成為拔仔庄民的驕傲。

阿婆繪畫和靚染工坊

 純樸的農村老婦,總認為拿筆比拿鋤頭還重,竟也能繪出一幅幅令人驚豔的圖畫;而翠綠的田野中,竟暗藏一間五彩繽紛的染布工坊。拔仔庄社區在社區營造的工程中,加入了嶄新的概念:讓老人家用繪畫回憶過往、用畫布重現農村歷史,一幅一幅的畫布,展現的是她們的生命經驗、她們的故事,讓來到此地的人們,一再驚豔、一再佩服。



 靚染工坊承續客家人染布的傳統文化,並加以發揚光大;社區找來一群阿嬤和媽媽製作染布產品,從染色、設計到剪裁,全部自己動手來,豐富了社區的文化內涵,也讓樸素的農村生活,染上了絢麗的色彩。




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

蝴蝶夢土-拔仔庄


拔仔庄」古早包括當今富源村、富興村、富民村、馬遠村、大豐村、大富村等居民共榮的生活圈。據說阿美族人最早由貓公(豐濱)遷移至此定居,就像從山上滾落的石頭今已固定不動,其「固定不動」之意,即為‘百老僧’(Pailasen),而音似閩南語「芭樂庄」,後文獻寫成「拔仔庄」。另一說法來自客家族群:社區西北方大山貌似國樂器「鈸」,故稱「拔子」。無論何種說法,均見證著拔仔庄族群的遷移史。